小城故事(古城寻踪)——崇仁寺与华严塔的由来

2016-07-21 13:30:49

   传说在五代末北宋初,龙泉县城 区东隅(今东街官仓弄口),修建有崇 因寺双塔,县城南边四里许,有五代 (公元 907 至 960)修建的金沙寺塔。 这三座古塔耸立于龙泉城区内外,蔚为 壮观。尤其是崇仁寺(又名金沙寺)内 造的七层宝塔与杭州西湖的六和塔(970 )、保俶塔(968-976 年)、雷峰塔(975 年),均建于同一时期的佛塔, 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。据乾隆《龙 泉县志》记载,五代间,邑人李文进等施财百万,在金沙寺内造七层宝塔,后又有僧人延通、其徒鸿显,暨世家大族 李仁禄共倡其事。崇仁寺华严塔内藏大 量《华严经》,《华严经》全称为《大 方广佛华严经》,崇仁寺是大乘佛教修 学最重要的地点之一,是研究华严宗教 理和佛教史的重要资料。华严宗因奉《华 严经》为根本经典而得名,崇仁寺也因此成为华严宗的圣地。

     当时崇仁寺——大雄宝殿供养的 是释迦牟尼佛。宋人杨亿《处州龙泉县 金沙塔院记》也写道:“予乃知夫西方 之言,有益于化,大雄之教,不虚其传”。 其“大雄”指释迦牟尼的尊号。

当时的崇仁寺供的是华严三圣, 即指华严经所指华藏世界之三位圣者, 现在也同样供奉其华严三圣。 

    (一)毗卢遮那佛,毗卢遮那意为遍一切处。佛理智完备,居中位;即此自性,又称法身。

    佛有三身,分别是:法身、报身和化身。分别用毗卢遮那佛、卢舍那佛 和释迦牟尼佛来象征。法身佛:毗卢遮 那佛(即大日如来),为即是中道之理也,佛的本体即是法性,故称法身。

   (二)普贤菩萨,主理门,位于 毗卢遮那佛之右。

    普贤菩萨,以其居伏道之顶,体 性周遍,古称普;断道之后邻于极圣、 故称贤。

   (三)文殊师利菩萨,文殊师利 意为妙德,主智门,立于毗卢遮那佛之左。

    文殊师利意微妙德。以其明见佛 性,具足法身、般若、解脱三德,不可思议,古称妙德。

    寺内华严塔耸立于侧,其塔身的 砖砌总高就达十一丈(约 33 米左右)。 然而,这样的三座古塔竟在 1956 年初, 因龙泉县要修建城区街道,需要砖石铺 路面。主持此事的干部就动脑筋,想办 法,认为三座古老建筑供之无用,不如 拆塔搬砖铺路。于是,主事人以县人民委员会的名义一边上书请示省文物管理部门,一边不等批复就迫不及待开始拆 塔运砖,不到一个月时间,三座古塔便 被夷为平地,所用之砖全部铺在原来的 新华街上。所拆崇因寺双塔内的“唐宋 写经、木刻经卷及唐宋彩色佛像画约百 余卷,唐代的”开元通宝“、”宋代的 “太平道宝”古钱六七十斤,小银塔, 银牌等被付之一炬,毁灭殆尽,银塔和古钱被卖给人民银行、供销社熔化了。 华严塔内的“五代写经、以及所有绘画 付之一炬,全部毁灭。据后来的文物专 家评论:华严塔的历史地位和佛教学术 价值可与“敦煌发现”相媲美。

     虽然后来上级部门对相关责任人 进行了撤职处分,但是这个历史的错误 已经无法挽回。

     千古遗憾,唤醒了世纪弥补。 为了再现华严胜景,2007 年 10 月,中共龙泉市委、市人民政府顺守民意, 决定重建华严塔,社会各界共襄盛举, 慷 慨 输 将,2008 年1月21日奠基,2009 年 11 月落成。 新建华严塔为八角仿宋塔,钢筋 混泥土塔身,塔身为七层,附架下一层 共八层,高 63.91 米,地宫藏宝《华严经》 三种版本各一套,水晶塔一座,市区全 景图五幅。青瓷 28 件,其中瓷佛像 8 座,宝剑若干把。这些宝藏代表了当代龙泉剑瓷艺术的最高水准,相信也会为千年 以后的龙泉增色添美。

    新建的崇仁寺和华严塔融为一体, 是龙泉佛教文化的一个标志性建筑。